首页 > 相关新闻
焦炭行业的“化工大逃亡”

焦炭行业的“化工大逃亡”

由于无法回收,焦化企业的烟囱上点着的“天灯”在山西产焦市县随处可见,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在资源、环境的压力下,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持续发力,矛头都指向焦炭业。专家认为,对于焦炭企业来说,只有选择“煤-焦-化”一体化,选择走焦炭的深加工从而延伸焦化产业链的新路。因此,发展副产品回收、焦化产品精加工将成为趋势。
  在新的产业政策下,焦炭行业正在展开一场“化工大逃亡”。
  炼焦带来的焦虑
  1月5日,在山西省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主讲嘉宾——国内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为参会的700多名中小企业家“指点迷津”:山西省的焦化企业较多,如果投资单一,企业必然会亏损。因此,一定要吃干榨尽,实现投资的相关多元化才能赢利。
  目前,山西省在焦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等化产品回收利用率十分低下,污染和浪费十分严重。化产收入占全部焦化企业总收入的比重现在不到30%。2006年以来,“只焦不化”的问题虽有所缓解,但仍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山西省焦炭协会会长薛军评述焦化产业时说,山西焦化产业多年来一直未摆脱粗放的产业定位和发展现状,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焦化产业。焦炭行业“只焦不化”的问题依然是困扰焦炭行业盈利提高的重要因素。
  据调查,在山西118个县区中,有超过2/3的县区经济发展依靠采煤、炼焦、炼铁等以煤为主的能源产业,这些产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占到各县区年度总收入的七成以上。长期以来,一大批焦化企业环保设施不到位,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特别是土焦、改良焦的生产,一些盲目重复建设、没有焦化产品回收和焦炉煤气回收利用装置的小机焦的生产,仍在继续严重浪费国家资源和污染当地的生态环境。虽然经过两年多的清理整顿、关闭淘汰,但目前土焦、改良焦还未完全被淘汰。
  在焦炭大省山西的许多产煤地区,都有一批老板带领自己的企业生产着焦炭。但由于工艺、设备落后,一列列的焦煤装入炼焦炉,经隔绝空气、高温干馏后,仅仅被加工成焦炭。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煤气等化工原料无法回收加工,只好任其燃烧,向空中排放。记者在山西省吕梁地区看到,点燃的煤气掩映着笼罩在浓浓黑烟、黄烟中的一座座烟囱,除了极个别大型国有焦化企业外,大大小小的焦化厂都在高高的烟囱上点着一盏或数盏“天灯”,红色火焰熊熊烧向天空,这道景观在山西产焦市县随处可见。
  据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的数据,土焦、改良焦虽然已由最高时6728万吨的年产量和48%的比重,分别下降为2006年的1500万吨和5.4%,但由于总量仍然偏大,与国家《焦化行业准入条件》规定的指标相比,由于烧损而多消耗优质炼焦煤5%至10%。特别是焦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气、煤焦油、粗苯等多被浪费,按照每吨机焦生产出400立方米焦炉煤气粗略计算,全国目前每年将生产出近800亿立方米焦炉煤气,每年约有250亿立方米焦炉煤气被直接排放或以“点天灯”方式燃烧排放。按0.2元/立方米计算,这些浪费的焦炉煤气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年。巨大的焦炉煤气资源一直在白白消耗,既导致每年数十亿元的经济流失,又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业内人士算了这样一笔帐,山西省所有城镇居民生活全部使用煤气,每年仅需20亿~22亿立方米;而国家西气东输把新疆的天然气送到上海,每年也只能输送120亿立方米天然气。每年山西按5000万吨焦炭产量计算,全省每年都要有200亿立方米煤气白白排放,相当于国家西气东输设计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的近两倍。由此可见,我国焦炭工业还处于粗放水平,没有形成现代工业意义上的焦化产业。
  再不能“倚焦卖焦”
  国家会不会对焦化企业真下狠手?
  前不久北京首钢4号高炉熄火,减少产量400万吨,影响利润数十亿元。这个例子在焦化企业中被反复提及。如果国家对一个大型国企一年损失数十亿元的利润能够忍痛割爱,那么,等待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焦炭企业的命运是什么也就可想而知。
  从2004年开始,国家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焦化行业准入条件》等20余项调控焦炭产能的专项产业政策和配套措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提出,到2007年底要淘汰4.3米以下小机焦,同时环保指标必须要达标。
  国务院2007年6月3日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淘汰4.3米以下小焦炉产能8000万吨。2007年,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开展全国性清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大检查行动,焦炭和钢铁、铁合金一起名列其中。2007年12月2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三批符合准入条件的34家企业名单,至此,共有140家焦化企业通过公告(不含两家被撤销的)。
  除了产业准入、清理整顿、淘汰落后等措施外,作为“两高一资”产品,焦炭出口税收政策近年来屡屡大幅调整,利益格局为此发生变化。
  在调整的大背景下,焦化企业无论如何不敢再“倚焦卖焦”了。
  2007年6月,原山西焦炭行业协会正式更名为山西省焦化行业协会。一字之差,却昭示了山西焦炭行业“只焦不化”历史的终结。行业协会的重新定位,体现了山西焦炭未来的发展方向,焦炭企业将进军巨大的化工市场,焦化产品成为新战略中的重点。2007年曾有消息报道,山西将用4年的时间,让焦炭企业减少到150家,企业平均规模达到60万吨以上,吨焦耗新水控制在2.5立方米以下,焦炉煤气利用率达到95%以上。
  能源和其他生产原料的价格上涨以及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进,必然催生和促进替代能源工业、可再生能源工业和各种节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山西省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行业结构调整中,对山西焦炭工业的污染治理、产业升级、资本运营等方面作出了全面规划。在山西“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新的4大支柱型产业中,煤化工排列第一。山西正由煤炭大省向煤化工大省转变,该省确定了1000亿元的盘子,如果没有深加工,没有高附加值,这1000亿元几乎不可能实现。山西省计划用焦炉气联产甲醇汽油,要把山西建成全国最大的甲醇汽油生产基地,每年至少可生产800万吨甲醇,价值150亿元左右。
  谁“化”得快谁发展
  在节能减排的重压之下,焦化企业开始认识到,仅有焦炭是不够的。焦炭行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做好产业链的延伸,实行深加工,发展后续产业。
  据记者了解,这方面先走一步的是山西焦化集团。“十五”开始,山焦集团就把目光瞄准在解决“只焦不化”问题上,他们在原有煤焦油加工能力5万吨的基础上,投资8.9亿元建设30万吨/年煤焦油加工项目。他们投资近1亿元从法国IRH公司购回项目的核心系统焦油蒸馏设备,投资500万元从德国福罗伟特公司引进了超级离心机,并采用美国霍尼韦尔公司的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可实现远程操作,既提高操作精度,又降低劳动强度。一期工程还采用闭路循环技术,废气、废水、废渣统一处理,达标排放,最终实现零污染,零排放。该项目是国内单套装置加工能力最大、产品品种多、技术先进、环保设施齐全、自动化程度高的煤焦油加工装置。已投料试车的一期工程投资5.5亿元,建有7套生产装置,生产市场前景较好的17种产品,年销售收入可达5.4亿元,利润1.1亿元。二期工程上马投产后,产品可达32种,年销售收入将达到7.1亿元,可实现利润1.4亿元。主要生产装置和公用辅助设施,生产酚类、吡啶喹啉类、萘系、洗油类、蒽油类、改质沥青和各种油品等32种产品。这些产品的投产,填补了山西“只焦不化”的空白。
  目前山西省煤焦油大型化集中加工工程正在起步,一批大型集中加工装置正在建设。其中山西交城宏特煤化工有限公司已建成投产单机加工能力为15万吨/年的生产装置,且正在建设单机加工能力为20万吨/年的生产装置。该装置从煤焦油中开发了轻油、粗酚、混合蒽油、配制沥青等精细化工产品和重要化工原料20余种。还将进一步开发粗蒽、精蒽、蒽醌、吡啶、咔唑等化工原料,形成煤焦油产品系列;开发高软化点特种沥青、低软化点特种沥青、浸渍渗碳用沥青、碳纤维产品用于冶铝、炼钢、耐火材料、防水建材、炭素、航空航天等行业。令当地炼焦企业很是头疼的高污染尾气和焦油,在这里变成了贵重的化工产品。
  山西金尧焦化有限公司33万吨/年(一期16.5万吨/年)焦油加工项目顺利投产,这是山西省第二个大型焦油加工企业,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30万吨级焦油加工项目。太化集团也针对市场需求,以焦促化、以焦养化为拓展焦炭深加工目标,开工建设30万吨/年粗苯加氢精制、30万吨/年焦油加工和80万吨焦炉技改的“3380”工程。另外,在太原、孝义、介休、交口、洪洞、绛县、河津等地已建成和正在建设5万~10万吨/年级小型煤焦油加工装置约10个,其发展势头有增无减。
  山西省焦炭集团的硫铵生产工艺,采用先进的喷淋式饱和吸收法,用硫酸吸收煤气中的氨化合而成。主要用途为农业肥料及化工、染织、医药、皮革等工业原料,市场前景广阔。这个曾经连白送都没人要、处理不当又容易造成污染的产品,却为企业创造了可观销售收入。山西长治潞宝焦炭集团推倒两座焦炉,上马了甲醇等环保项目。临汾市建成焦炉化产回收设施9套,38座大型机焦炉的焦炉气实现了回收利用。山西东辉集团从焦炉煤气中回收的化工产品,正是三维华邦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的重要原料,两家企业年初提出了一个煤焦化循环经济总体发展规划。随着市场的成熟,焦炭行业纷纷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煤炭深加工。特别是近年来在能源紧缺的背景下,焦炭企业已经纷纷转向煤化工产业,对改变山西省“只焦不化”、延伸焦化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向精细加工转化及增加国内外焦油深加工产品的供应将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专家指出,改变焦炭行业长期存在的“只焦不化”,从炼焦向煤化工发展,等于进入了化工领域。今后焦炭企业的发展将是不断地延伸产业链,发展焦化产品回收精深加工、煤焦油深加工以及焦炉煤气制甲醇、二甲醚等工艺。这就是告别“只焦不化”的可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