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新闻
努力提高我国氮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对氮肥行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对新增产能加以限制。即使要上马新项目,也必须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刘淑兰认为,目前国家已经规定天然气尽量不要用于工业,如果上马新项目,将涉及到上什么样的装置、有多大竞争力等问题,包括资源供给、产品的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水资源情况、当地运输条件等等,都需要通盘考虑。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则绝对不能新上装置。
  对于已经上马的项目,行业需要通过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进行产业整合。换言之,将来煤头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将是一个重点。有条件的老企业要通过节能、减排改造,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目前,我国气头企业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但是,这些气头企业的技术水平一直紧跟国际水平,同类装置与国外相比并不落后。国内大多数企业以煤为原料,这是根据我们国家的资源所决定的,也可以说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特色。由于国外基本上没有以煤为原料的氮肥企业,在这一点上国内氮肥企业与国外没有可比性,也说明我国煤头企业在技术上还有更大的潜力和空间,在节能、减排等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目前,氮肥行业已经有了污水“零排放”技术,煤废渣、废气排放等都可以做到回收利用,但是由于氮肥多年来一直是低效益生产,保本微利,所以有些企业在上马节能装置方面依然缺少资金。近几年,国家在提高竞争能力、降低成本等方面给予了很多政策支持,比如给予的贴息贷款,如果在节能减排等方面对化肥企业更多的政策倾斜,将有助于具备条件的企业提升竞争力。业内人士认为,与磷肥、钾肥相比,氮肥用量占到65%-70%,关系国家农业粮食安全,从这个角度讲,国家应该给予氮肥产业更多的政策扶持。刘淑兰说:“当然,参与国际竞争并不是说一定要把这个产品大量的推出去,起码是在技术上要和国外水平相当。”有了政策的支持,氮肥企业才可以尽快适应国际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对于备受关注的出口问题,有人认为,当前的出口关税政策重在设“槛”,如果出口关税政策只控不调,就不能真正起到调控相济的作用。国内的氮肥产能毕竟是过剩局面,在淡季,国家应该允许有一定量的出口,通过国际市场平衡国内供需关系,使国内市场相对稳定。协会方面也认为,既然调控的原则是适量可控,就应当在淡季有一定的量可以适量出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氮肥企业,很需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沟通,提高自身水平和竞争力。
  对于今后氮肥产业的发展,刘淑兰认为,当前中国的氮肥产业面对的不仅仅是来自国内的压力,更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现在不仅仅担心出口出不去的问题,我们还担心将来进口是否会冲击国内市场。”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国内原材料价格,一旦原材料价格过高导致国内氮肥价格高于国际价格,进口将是必然。刘淑兰说,今年还有330多万吨的进口配额,国内氮肥企业一旦受到内外夹击,对于中国氮肥工业将是“灭顶之灾”。因此,中国氮肥企业必须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这将成为未来氮肥产业发展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