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新闻
纯碱:“化工之母”难逃过剩之灾

纯碱是众多化工产品的基础原料,素有“化工之母”之称。这也就意味着它的市场空间应该是非常广阔的。自从“七五”期间国家一举建设了潍坊、连云港、唐山三大碱厂,不但一举解决了我国纯碱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使我国步入纯碱大国行列,而且由于抓住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机遇,纯碱行业一直得以高速增长,纯碱市场一直保持着“只有买不到的,没有卖不完的”局面。但没想到的是,2009年,一直与产能过剩无缘的纯碱行业,竟然也体会到了产能过剩的切肤之痛。
  一年前价格突然跳水,全行业生产负荷空前降低
  中国纯碱工业协会秘书长王锡岭介绍说:“2008年第四季度之前,全国的纯碱企业都是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生产的,纯碱行业根本就不存在过剩这个词。然而就是在去年年底纯碱价格高台跳水之后,全行业的生产负荷降低到70%左右。大多数企业都是以销定产。纯碱产能过剩成为现实。如果把出口量看做过剩量的话,目前纯碱产能过剩比例达到27%。”
  纯碱价格跳水到什么程度呢?
  2008年8月中旬,国内纯碱市场上,以纯碱生产销售的主要地区华东地区为例,轻质纯碱的最高出厂价达到每吨1960~2020元,重质纯碱的最高出厂价达到每吨2100~2200元。仅仅过了3个多月,到12月初,华东地区的轻质纯碱出厂价降到每吨1000元左右,重质纯碱出厂价降到1200元左右。价格跳水幅度达到近50%。
  “目前,纯碱行业中不管是大厂还是小厂,都处于亏损的困境中。为了维护市场形象,不使市场份额流失,企业都在硬着头皮挺着,维持着生产,拿前几年赚的钱填补现在的亏损,等待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行业的转暖。如果明年经济形势仍不见明显起色的话,没准哪个大厂就会因资金链断裂开不下去了。其实现在已经有企业出现了这样的苗头。”中国纯碱工业协会技术咨询开发部部长齐玉娥告诉记者。她说:“国内最大的煅烧炉也就是年产20万吨纯碱,大企业的产能也都是由多套装置加起来的总和。因此在纯碱行业中,规模效应并不明显,不是说大厂的日子就好过一些。一些新建的大厂由于在生产、管理方面的经验不足,能耗反而比小厂要高,这就增加了生产成本。”
  山东海化集团公司是国内纯碱行业的龙头企业,总产能达到220万吨/年,但目前生产经营情况也是举步维艰。该公司宣传部长张勤业表示,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海化的纯碱开工率一直在80%左右。今年1~11月份,海化纯碱的销量同比减少了20多万吨,平均销售价格同比每吨降低了600多元。与去年行情最好的情况比较,价格落差更大,接近千元。由于纯碱的生产成本与市场销售价格出现严重倒挂,行业整体亏损,海化即使拥有得天独厚的盐碱联合优势,也难以盈利。在实行以销定产、千方百计开拓市场等措施下,才使得库存量基本保持合理,大概在5至7天的生产量。
  南化集团公司连云港碱厂宣传部负责人徐红卫告诉记者,该厂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工率降下来以后,到现在生产负荷也一直没有拉上来,维持在80%左右。纯碱出厂价格每吨1100~1200元,在亏损的边缘徘徊。
  地方政府审批权滥施,上项目只求自我感觉良好
  价格突然跳水的原因是什么?全行业都在分析。
  据王锡岭分析,去年底和今年初新产能集中投放,是造成纯碱价格突然跳水的主要原因。
  自2000年以来,我国纯碱工业保持着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维持在11%以上。2003年,我国纯碱产量达到1101万吨,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纯碱生产国,纯碱的月出口量也不断创下新高。就在大家都在为我国纯碱工业高速发展感到自豪时,2004年到2006年,纯碱产量年均增长达到170万吨左右。增长过快的苗头曾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警觉。2006年2月2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加强纯碱工业建设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各级有关部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从严控制纯碱工业新增产能。这一政策起到一定的作用。2007年的纯碱产量增幅约为120万吨,同比增长约7%,是2000年以来增幅最低的。
  但是到了2007年,纯碱市场延续着之前的上升趋势,价格一路攀升,出现持续火爆的行情,不断刺激着各路资金进入纯碱行业。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的约束性政策早被各地政府抛到九霄云外。不仅原有企业进行扩能改造,新企业也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而且规模一个比一个大。尤其是2008年和2009年两年,纯碱行业每年约有300万吨的新产能投产。2008年前5个月,纯碱产量同比增加了103万吨,超过了以往全年的产量增长幅度。到2008年底,全国纯碱产能达到年产1900万吨,比2007年新增250万吨。2009年底将超过2100万吨,2010年底将达到2600万吨。据中国纯碱工业协会初步统计,目前在建的和拟建的纯碱装置在2012年之前实现的产能超过1000万吨。不仅如此。目前国内部分地区仍在继续加大对纯碱项目的投资,有的地区甚至要新上400万吨的产能。
  很明显,在这轮大干快上热潮中,当地政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问题是,当地政府只有鼓励政策,没有退出机制。企业花巨资投入一个产业,谁也不会、也不甘心让这些巨额投资打水漂,没有看到效益,谁都不愿意轻易下马。因为一旦下马就要面临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上项目的企业想通过再加大投资来换取不可预见的效益,没上项目的企业担心失去“机遇”也要上项目。即使目前纯碱行业处于低迷的状态,大多数企业在亏损,但仍有新产能在建或正处于规划中。他们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拥有这个那个优势,建成后拥有可以把别人挤垮的能力。至于是否能够按照预想实现,开工前根本不考虑。往往新厂建成后才发现,自己并不比别人优越多少,甚至毫无优势可言。有些生产线建成后就处于亏损的困境。
  对此,王锡岭无可奈何地表示,出现这种情况,协会只能干着急,却感到束手无策。因为自从化工部撤销以后,纯碱项目的审批权放给了地方政府。即使是国家,也很难进行总量控制。因为在目前的投资体制下,地方政府审批核准这些项目是合法的。说穿了,纯碱行业陡然发生的产能过剩的局面,正是目前的投资体制造成的。国家一直在呼吁要控制总量,但地方政府出于发展当地经济的考虑,往往是觉得建的厂越多、越大越好,全然不顾该项目的上马与发展大局背道而驰。
  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也在纯碱产能过剩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一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纯碱下游行业需求增速放缓。据海化集团调研分析,受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纯碱下游产业恢复程度异常缓慢。今年1~10月份,纯碱主要下游行业平板玻璃、日用玻璃、合成洗衣粉、氧化铝同比增长1.8%、-0.2%、1.2%、-2%,而2008年同期除洗衣粉外其他产品的增幅都在两位数以上,分别达到10.5%、10.1%和20.4%。二是以出口调节国内纯碱市场供求平衡的方法今年也屡屡受挫。在目前国际纯碱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美国最大的纯碱出口经销商安塞克公司为维持国际份额,采取降价措施增加对亚洲地区的出口。而美国纯碱主要是以天然碱为主,无论从质量上还是生产成本竞争上,我国的纯碱企业都处于下风,出口难度增加。在遭遇价格竞争的同时,中国纯碱还遭遇到印度市场的“特保”调查。11月5日,印度海关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纯碱征收20%的保障税,以从价税方式征收,征税期自2009年4月20日至2010年4月19日。这一特保措施使得中国纯碱基本被印度市场拒之门外,而印度一直是国际市场上纯碱进口的主要市场。
  下游平板玻璃行业的不景气是造成纯碱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
  寄希望于准入条件,但无监督恐又是一纸空文
  王锡岭表示,解决目前纯碱行业过剩问题的首要措施就是严格控制新产能的建设。由中国纯碱工业协会制定的《纯碱行业准入条件》(征求意见稿)已于11月27日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从产业布局、生产规模、能耗和环保等方面对新建纯碱项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产业布局方面,《纯碱行业准入条件》明确要求,中、东部地区,东北、华北、西南地区,不再审批新建、扩建氨碱法纯碱项目和不同时具备靠近能源产地、有自备盐场并能保证原盐自给、靠近纯碱和氯化铵市场、交通运输方便等条件的新建、扩建联碱项目;西北地区不再审批新建、扩建的联碱项目和不同时具备靠近能源、原料、水源以及没有渣场基底防渗、防漏、不污染地下水源和没有全面实现碱渣综合利用等条件的新建、扩建氨碱项目。
  新建纯碱项目必须符合下列规模要求:氨碱厂设计能力不得小于120万吨/年,其中重质纯碱设计能力不得小于80%。联碱厂设计能力不得小于60万吨/年,其中重质纯碱设计能力不得小于60%,必须全部生产干氯化铵。天然碱设计能力不得小于40万吨/年,其中重质碱设计能力不得小于80%。新建、扩建的纯碱项目,应积极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选用节能、环保的设备,主要工段、设备参数应实现在线检测并采用DCS控制系统。
  能耗方面,《纯碱行业准入条件》要求新建的纯碱厂,采用氨碱法的,轻质纯碱综合能耗不高于400千克标准煤/吨碱,氨耗不高于3.5千克/吨碱,盐耗不高于1500千克/吨碱(不含海水化盐);采用联碱法的,双吨综合能耗不高于260千克标准煤,氨耗不高于345千克/吨铵,盐耗不高于1150千克/吨碱;采用天然碱法的,综合能耗不高于600千克标准煤/吨碱。同时还要求现有的纯碱生产企业必须在2015年以前达到上述要求。
  王锡岭表示,《纯碱行业准入条件》的制定,主要立足于规范纯碱行业的发展,防止重复建设,提高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也要淘汰产能小于年产10万吨纯碱的小厂。
  但业内人士同时也表示,有了这个准入条件,实际上就是建立了市场退出机制。下面的问题是这个准入条件能否真正得到执行?谁来监督执行?有无处罚措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准入条件会成为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