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新闻
农药行业亟须“专利补钙”

农药行业亟须“专利补钙”
中国农药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又是世界农药出口大国,但中国农药行业在国际上仍然没有话语权。据农业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药外贸依存度高达80%,近3年来出口量每年都在百万吨以上,占全球10%以上的市场份额。尽管数量多,但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中国农药只能定位于低端市场,量虽大但卖不出好价。
  早些年,国内农药业界的有识之士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农药行业何时能够左右中国甚至全球农药市场,中国农药企业何时能够摆脱国际农药巨头的约束?现在这个问题逐渐清晰起来,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瞄准了自主创新,瞄准了知识产权和专利成果。
  湖南海利化工股份公司一位高层人士坦言,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我国农药企业在设备和技术上至少落后30到50年。目前国内农药企业大多以仿制外企已过或快过专利保护期的产品为生,而真正赚大钱的都是国外不断推出的新产品。这些产品技术含量高,又有专利作保障,在国际市场上无往而不胜。
  “为跨国公司打工”,是目前我国农药企业与国外农药巨头关系的真实写照。有一个现象是,国内农药百强企业现在大多与国外大公司保持稳定的供货关系,我们给人家提供低价的原药和初级产品,人家再经过精深加工生产出自己的专利产品,高价行销全世界。令人忧虑的是,这种“特殊关系”正呈现加剧趋势,中国农药企业牺牲廉价的劳动力、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给世界农化企业巨头“打洋工”、“作嫁衣”,甚为危急。
  在笔者看来,造成当前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农药行业面临严重的“专利缺钙”和“知识产权贫血”。有资料显示,拜耳、巴斯夫、杜邦、先正达、陶氏益农、孟山都等6家农药巨头销售额占全球80%;反观我国1800多家农药企业,销售额仅占全球10%左右。国外巨头在全球农药市场长驱直入,在中国农药市场攻城略地,关键在于他们重视研发,握有重要品种的多国专利权,持续保持甚至扩大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杜邦公司累计专利申请量超过1000件,巴斯夫公司专利申请量突破3000件,拜耳公司专利申请量更是多达4000余件。相比之下,国内农药行业产业集中度低,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截至目前,国内南北两个国家农药创制中心累计创制新农药只有30多个品种。
  对中国农药行业进行“专利补钙”迫在眉睫。为此,笔者建议:一是农药行业必须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农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整合各方资源,突破行业关键技术。二是提高专利含金量,引导企业重视化合物创制,为新农药品种的开发提供保障。三是积极开展农药相关技术的专利申请与保护工作,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农药复配制剂研发和专利申请工作,真正形成有专利的企业得实惠、无专利的企业难谋生的氛围。
  工信部近期发布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3年)》,其中包括农药环保型制剂加工关键共性技术、农药制剂用环保溶剂生产技术及乳油中有害溶剂替代技术、环保型农药助剂生产技术等。农药行业应抓住机遇,从源头抓起,扎扎实实抓好“专利补钙”工程,加快把我国从农药大国建设成为农药强国。